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荆州古城墙的斑驳砖石,无人机正掠过连片的稻虾共作基地,“90后”创业者罗小雪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着水温与溶氧这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面,正是当代荆州返乡创业浪潮的生动切片。
当北上广深的霓虹渐渐淡出视野,当异乡的方言逐渐被熟悉的乡音取代,数以万计的荆州游子正带着技术、资本与梦想重返故里。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返乡创业6194人、新办企业411家,创业者用行动诠释着“他乡纵有千般好,不及故乡一片云”的深情。
荆州这座千年古城,正以返乡创业为支点,撬动起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一场关于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
荆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长江段483公里横贯全境,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公安的牛肉浓香馥郁,仿佛一场味蕾的狂欢派对!”荆州市超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青年主播对着镜头热情推介家乡特产,屏幕另一端,董事长何飞的眼眶微微湿润这位从宜昌归来的创业者,用十年时间将“楚商回乡”的情怀转化为带动2000人就业的实业。
“洪湖的莲藕粉糯清甜,是荆州儿女心头的念想。”返乡创业者赵道华在洪湖市万全镇创办华贵集团,将传统莲藕手艺与现代技术结合,推出泡藕带、即食藕汤等60多种产品,让时令鲜蔬成了可囤的“家乡味”。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近10县市3万多户农户参与,年产值达20亿元,既让洪湖莲藕走得更远,也鼓了乡亲们的钱袋。2025年“春风行动”上,“让洪湖美味香遍九州”的招聘语,引来了众多返乡青年,成了最动人的邀约。
在深圳设立的返乡创业就业服务站里,工作人员用一段段《编钟乐舞》视频、一碟碟荆州鱼糕,唤醒在外游子的集体记忆。2025年春节期间,江陵县召开新春恳谈会暨“回归招商”推介会,现场签约11个项目,签约金额15亿元。
荆州将文化基因注入返乡创业生态,构建起情感联结的立体网络,将游子的乡愁转化为推动城乡融合的澎湃动能。在这里,文化认同正成为返乡创业最深沉的动力。
作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荆州市始终锚定“乡”字做文章,接续实施“三乡”工程、“我兴楚乡能人返乡”工程,坚定不移把返乡创业作为投资项目的第一来源、促进消费的第一支撑、解决就业的第一保障,创新探索“五个引领”促回归(平台搭建引领回归、产业驱动引领回归、劳务品牌引领回归、典型打造引领回归、要素保障引领回归),逐步形成了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总部回迁、人才回乡的良好态势。
“感谢政府提供的奖补政策,让我们对返乡创业更有信心。”感受到政府展示出来的诚意,返乡创业者们纷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政策扶持,是返乡创业的“定心丸”。荆州精心搭建起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设立2亿元投资引导专项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关注和支持返乡创业。梳理形成“六贴一惠”返乡创业政策包,累计发放补贴6.5亿元。
从创业初期的资金补贴,到运营过程中的税收优惠,再到用地保障与交通补贴,每一项政策都精准对接创业者的需求。这些政策,如同坚实的基石,为返乡创业的大厦筑牢了根基。
平台建设,是返乡创业的“孵化器”。荆州以“市县镇村”四级平台为承载,积极培育返乡创业生力军。
市级发挥国家级、省级平台产业承载主渠道作用打造专业综合园区13个,承载返乡创业大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链关键项目。县(市、区)结合产业规划打造产业配套园区37个,为初创型、中小微返乡创业企业提供“拎包入住”服务。荆州经开区依托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构建“15分钟产业配套圈”,创新“政府引导+集体出资+市场化运营”模式,打造功能集成、配套完善的岑晟返乡创业园区,实现返乡企业与龙头企业深度耦合。
城区街道、中心镇用活人口集聚、文旅资源等优势打造特色返乡创业街巷26个。沙市区以“五有”赋能沙市码头返乡创业街巷,打造集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人才集聚于一体的返乡创业高地,全方位满足“大中小微个”创业者的差异化需求。目前,街巷入驻经营实体117家,其中返乡创业共计61家。
村、社区重点激活家庭式创业单元,建设家庭工坊、庭院车间、家门口工厂等237个。石首市在45个试点村(社区)精心布局“党建+公共就业”服务点,大力扶持“家门口工厂”,依托LED光电制造及服装加工等业态,帮助二孩宝妈、残疾人、低龄老年人等实现灵活就业。每个工厂能解决40至60人就业,不仅助力村民增收,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保障。
劳务品牌培育,是返乡创业的“金字招牌”。荆州市以劳务品牌为引擎,通过搭平台、建载体、强服务、优政策多维联动,让返乡创业成为富民强市的强劲动力。15万“监利面点师”用巧手创造出300亿元产值传奇,用面团向世界证明劳务品牌的真正价值,是让离乡者生存有依,令归巢者梦想可筑。“监利玻铝商”“公安锅盔师”“洪湖石化设备制造师”等劳务品牌,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带动了超130万人就业,更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吸引着无数创业者投身其中。
如今,荆州的返乡创业“强磁场”正不断释放着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子如归巢之燕,奔赴这片充满机遇与希望的创业热土。
返乡创业不是短期行为,需要制度保障和生态支撑。荆州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推动返乡创业从“潮汐现象”向“持续动能”转变。
建立协同联动机制,下好市县政企“一盘棋”。全市确立22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县联动、政企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动重大事项联席议定、难点问题联合攻坚、政策资源联动配置。创业“一号通”咨询、“一件事”办理、“清单式”指引,19个市县乡三级返乡创业就业推介服务站精准链接乡情,全周期服务助力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
健全数智摸排机制,织密返乡人员“数据网”。依托荆州就业创业数智平台,从320万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中精准筛选在外经商务工人员,摸排返乡创业意愿。松滋市创新利用邮政村级网络,设立220个标准化村级“返乡创业就业服务点”,实现全域覆盖、精准摸排,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覆盖面。
强化数据支撑机制,搭建返乡创业“信息库”。系统构建返乡创业“三库”,收集在外能人信息124万人、挖掘返乡创业资源信息431条、培育返乡创业项目419个,为创业提供坚实数据支撑。公安县从“三块田”改革成效中探索推广农村“三资”信息化管理和居间服务,资源高效配置推动返乡创办家庭农场1515家。
落实服务集成机制,开通事项联办“直通车”。通过资源整合,让返乡创业一件事,集成七项服务,支持返乡创业者孵化培育项目、对接整合资源、做好项目陪跑,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创业者完成创业一件事。荆州区首推“五证同发”政策,推动荆州新侨绿色光电产业园签订投资协议后不到两个月顺利开工。在园区建立就业服务站,建设返乡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搭建人、钱、地等要素保障平台,仅用时一年半完成从谈判到投产,跑出“荆州加速度”。
不仅如此,荆州市委、市政府还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荆州房产十六条;常态开展“荆江论坛”“荆生荆世”交流活动,赠送“楚才卡”、文旅体验卡;在创业培训、孵化成长、用工保障、金融服务等方面提供全周期服务。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滋养返乡创业人士的身心,提升其回家的“归属感”“获得感”“舒适感”,有力地升腾了情回归、心回归、链回归、人回归、业回归发展气场。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