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承金,男,土家族,1967年出生,中共党员,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村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摆手舞(恩施摆手舞)传承人。50多年来,彭承金坚守对摆手舞的热爱,悉心钻研摆手舞,积极推介摆手舞,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循声望去,一面直径约80厘米的牛皮大鼓前,一名精壮汉子正奋力舞动双臂敲鼓鸣锣。鼓槌在那汉子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次起落都带着千钧之力,却又似乎蕴含细腻的变化,沉稳而有力的鼓声在山谷间回荡、聚合。
这名汉子,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彭承金。50多年时光里,他紧握“非遗”接力棒,将古老的摆手舞从吊脚楼前舞到了世界瞩目的聚光灯下。
那震彻山谷的鼓点,是召唤,是坚守,更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岁月里,对文化火种生生不息的守护。
土家族原生态摆手舞,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于明清时期盛行。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施铎在代表作《溪州竹枝词》中,描绘了土家族人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时,齐跳摆手舞的场景。
彭承金所在的舍米湖村,便是原生态土家摆手舞的发源地之一。酉水河傍村而过,滋养着这里世代勤劳的土家族山民,每逢丰收时节或喜庆节日,村里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都会聚在摆手堂共舞。
传承千年的摆手舞,早已融入土家山民的基因。彭承金年幼时,父亲就常念叨:“摆手舞是我们土家人的根和魂,你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技艺学会、传下去,就是最大的孝顺。”
7岁能舞,11岁拜师。彭承金在村中老艺人彭昌利悉心教导下,很快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童星”。
当时的彭承金年纪虽不大,志向却不小。生来要强的彭承金并不满足于年少成名,他还想当鼓手摆手舞表演中,锣声鼓点是伴奏,更是全场指挥,故鼓手是“灵魂人物”。
“当鼓手不仅要乐感好、气力大,还得左右手协同,左撇子更具优势,我刚好就是!”
“他身上有股常人比不了的毅力!”堂兄彭成兴回忆道,彭承金常常天不亮就爬起来,带着“原生态”乐器,边放牛边练鼓那时家里穷,买不起锣和鼓,彭承金就自制了这套令人啼笑皆非的家伙什:削树棍当鼓槌,搬石头当鼓,挂木板当锣
虽然没学过乐理知识,但彭承金在乐感方面很有天赋,他常常试着对传统鼓点进行节奏上的改动,连村里的老人都常说他“胆子大”:“小小年纪,就敢和师傅作对!”
但彭承金证明了自己1980年,来凤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土家族自治县,举行庆典活动时,13岁的彭承金毛遂自荐成为鼓手,带领乡亲们在全县摆手舞比赛中一举夺魁。其自创的、充满活力的鼓点节奏让乡亲们大呼过瘾:“越跳越有激情,越跳越有劲儿!”
随后,彭承金拜村中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彭昌松为师,专攻锣鼓演奏,成为村里最年轻的鼓手,“鼓王”的名号也慢慢在十里八乡流传开。
1986年,凭借精湛的舞技和突出的鼓艺,彭承金被湖北省民宗委确认为舍米湖原生态摆手舞第27代传人。
一天收工后,彭承金路过公园,被一场粤剧排练吸引到迈不开脚步。婉转的唱腔、标准的动作深深打动了他,更让他心头一震的是当地人对本土文化的那份热爱与投入。
那一刻,有个声音在他心底炸响:“他们能这样守护自己的文化,我们为什么不能!我要回去,重新把摆手舞搞起来,让它活下去、传下去!”
然而现实却浇了他一头冷水村里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也相继离乡,古老的歌谣已零落散佚,许多复杂的舞蹈动作更是濒临失传。
彭承金意识到,抢救刻不容缓。而立之年的他,再一次踏上了儿时追梦的那条路。
那几年,彭承金成了村里几位老艺人家里的常客,他拉着老艺人反复回忆、整理。昏暗的油灯下,老人一边回忆一边用沙哑苍老的嗓音哼唱着。
彭承金用录音机小心翼翼地将那些承载着历史密码的音符存录,用朴拙的笔触认真记录。
这个过程,枯燥、漫长,甚至常令人沮丧。但每成功复原一首古歌、复现一个失传的动作都让他欣喜若狂。
不分日夜地奔走、记录、整理、求证,最终,48首濒临失传的土家古歌得以保存,摆手舞的舞蹈动作体系也从他学艺时的4套,整理、完善并发展为系统性的9套。
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彭承金结合时代审美与表演需求,对动作进行编排改良,形成了刚柔并济、兼具叙事性与观赏性的独特表演风格。那些曾让舍米湖引以为傲的“龙摆尾”“大团圆”等复杂而壮观的阵型,得以重现。
传统“单摆”鼓点虽然古朴庄重,但节奏略显单一,顿点较多。彭承金凭借多年练就的乐感和对摆手舞内涵的理解,大胆探索节奏的变化与叠加,创造出了更具表现力的“双摆”打法。
“双摆”鼓点更为密集,节奏更富张力与变化,层次感极强,与改良版摆手舞刚柔相济的舞姿相得益彰,更具现代观赏性和感染力。同时,为匹配新整理的9套舞蹈动作,彭承金将摆手舞的锣鼓节奏类型从过去的1种丰富为4种。
过去大鼓的直径只有50厘米,锣需要专人在一旁支撑。彭承金亲手设计图纸,请村中木匠制作了能将锣和鼓结合于一体的木架,又从外地定制了直径80厘米的大鼓。
改良后,更大的鼓面,更浑厚的声响,配合他创新的“双摆”鼓点,让古老的舞蹈瞬间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时代活力。
彭承金深知,要把这门技艺保留、传承下去,只靠自己一个人远远不够。2002年,在来凤县民宗局帮助下,来凤县舍米湖摆手舞表演队成立,彭承金出任大队长。
“别怕丑,大胆跳!这是我们土家人自己的舞,跳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精气神!”彭承金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一家一户、一遍又一遍地教。
集体的力量一旦被点燃,便势不可当。一年200余场的自发排练和表演,让沉寂多年的舍米湖摆手堂,重新成为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充满活力的文化胜地。
2003年,恩施州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暨《清江放歌》大型广场文艺表演中,彭承金带领来凤县120余人跳起摆手舞,完善丰富后的摆手舞技惊四座,大放异彩。
2008年,由来凤县申报的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彭承金成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舍米湖摆手堂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彭承金不仅守住了民族文化的根脉,更以智慧和勇气,赋予它适应新时代土壤的蓬勃生机。
彭承金带领他的农民艺术团,带着重生的原生态土家族摆手舞,从“摆手坝坝”出发,走向了更宽阔的舞台。
鼓点落,摆手起。这支由地地道道农民组成的队伍甫一亮相便震惊四座。苍劲有力的舞姿带着山林的气息,雄浑厚重的鼓声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现场久久不息的掌声让彭承金湿了眼眶土家摆手舞的魅力得到了认可。
2012年1月,更大的突破到来。舍米湖摆手舞队代表湖北省远赴澳大利亚演出,土家摆手舞首次走出国门。
在异国的天空下,身着艳丽土家服饰的队员们,踏着铿锵鼓点,舞动着承载千年历史的动作,东西方艺术在此刻产生了奇妙的交融。国外观众被这充满原始力量与独特美感的舞蹈深深吸引,纷纷拿出手机记录,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
“因为交流不便,我只看得懂他们不停地竖起大拇指,模仿着简单的动作,想要和我们一起跳”那一刻,彭承金心潮澎湃,无比自豪。这质朴的舞蹈,穿越了语言的障碍,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2018年,彭承金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的代表性传承人。这沉甸甸的身份,是荣耀,更是千钧重担。
名声日隆,一批又一批访客慕名来到舍米湖:潜心研究的民俗学者,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充满好奇的背包客,其他地区的摆手舞爱好者,更有远渡重洋、专程来探寻神秘东方文化的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际友人面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观众,彭承金和他的队伍始终秉持一个信念:用最本真、最热情的表演,展现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矫健身姿,到“鄂湘渝”武陵山区三省市边区非遗展演中技惊四座;从各级文化旅游节上的精彩亮相,到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连续两届斩获金奖的巅峰时刻;从澳大利亚到泰国,源自深山的文化之光,照亮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彭承金带领团队活跃在国内外文化盛会上,成为一张闪亮的土家文化名片。
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2023年第三届来凤土家摆手舞文化和旅游节。彭承金作为总指挥和领鼓,站在高台之上,鼓槌高举,一声令下,鼓声如雷动!来自十里八乡的2300名舞者,身着节日盛装,随着他的鼓点,整齐划一地摆臂、踏步、旋身,恢弘的气势直冲云霄,被媒体盛赞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当代表达的完美典范”。
掌声与荣誉背后,彭承金的目光始终清醒地望向未来。文化的血脉,贵在代代相续。
他深知,个人的力量再强,也抵不过时间的冲刷。唯有培养接班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热爱并传承摆手舞,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真正生生不息。为此,他多次婉拒各文化机构、旅游景点抛来的高薪橄榄枝,坚定地扎根在生他养他的舍米湖。
“钱是赚不完的,但根不能丢。我是舍米湖的儿子,摆手舞是我一生最热爱的事,我的责任就是把根扎得更深,让更多人知道摆手舞、爱上摆手舞。”朴实的话语,道尽了他对故土和文化的赤子深情。
彭承金深知教育是传承之本,他不遗余力地推广摆手舞,足迹踏遍周边城镇的社区、学校,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操场上,礼堂里,课堂中彭承金为孩子们讲述摆手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手把手地教他们舞步和鼓点节奏。看着孩子们从生涩模仿到有模有样,从好奇围观到积极参与,彭承金非常欣慰。
“热爱摆手舞的年轻人越多,摆手舞传承下去的希望才越大。”这份最朴素也最深沉的信念,支撑着他一次次踏上义务传艺的路途。他参与创编的《土家健身摆手舞》,融合了传统摆手舞元素与现代健身理念,简单易学又充满趣味,迅速在恩施州各中小学推广开来,惠及学生超过5000人,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少年们心中悄然萌芽。
他不再是田间地头的“鼓王”,而是登上大学讲坛的“彭老师”。面对充满求知欲的大学生,他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从摆手舞的历史演变、风格特点、动作要领,到鼓乐的演奏技巧、曲牌结构、情感表达,他都进行系统讲解和示范。累计超过700课时的授课,2000余名高校学子的培养,让摆手舞的传承有了更坚实的学术支撑和更广泛的高素质人才储备。他不仅传授技艺,更传递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课堂上,他常对学生们说:“你们是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在哪里,不要忘记我们的文化有多美。”这份嘱托,沉甸甸地落在年轻学子们的心头。
如今,彭承金的弟子已近3000人,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中有年逾古稀仍精神矍铄的老者,有正值壮年的文化骨干,更有朝气蓬勃的少年。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却因对摆手舞共同的热爱而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链。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蓬勃的生机。
采访中,彭承金身躯的轮廓在傍晚的路灯下格外清晰,他轻抚鼓槌的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是在安抚一个沉睡千年的灵魂。50年来,鼓声从未间断,就像奔流不息的酉水河,在群山之间诉说着关于土家人的文化故事。
布满老茧的双手,记录着抢救48首古歌的日夜;微微前倾的击鼓姿态,诉说着守护文明火种的执着;创新“双摆”打法的智慧,彰显着让传统活在当下的文化自觉。一事精研,毕生坚守彭承金用超过半个世纪的光阴,为我们破译了文化传承最质朴的密码。这密码不在典籍里,而在那些深夜独自练鼓的剪影里,在那些手把手教导孩童时轻声的叮咛中。
行走在恩施的山水之间,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守艺人遍布武陵山区。肉连响传承人用身体书写着古老的密码,每一个腾跃都是对先祖的致敬;薅草锣鼓仍在梯田间回荡,节奏里藏着农耕文明的智慧;西兰卡普织机声从未停歇,彩线穿梭间延续着千年的审美。他们就像散落在群山间的星辰,虽然微弱,却共同照亮了文明传承的道路。9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是因为这里特别,而是因为总有人愿意做那个在深夜里添灯的人。
有时候我会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这样的坚守?直到看见那些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们起初只是好奇地举起手机拍摄,渐渐地,有人开始模仿摆手舞的动作,有人询问鼓点的节奏,最后竟都情不自禁地加入舞蹈的行列。那一刻突然明白,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刻意的保护,而是让文化自然地活在人们的生命里。彭承金们所做的,正是用一生的坚守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古老的智慧能够跨越时空,滋润当代人的心灵。
暮色再次笼罩舍米湖时,新一批学员举着火把走向摆手堂。火光跃动间,人们的身影与墙面的鼓影重叠在一起,仿佛时光在此刻定格。这鼓声,这火光,这河流,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文明的延续从来不是靠宏大的叙事,而是靠无数个平凡日夜里的坚守。
采访中,彭承金身躯的轮廓在傍晚的路灯下格外清晰,他轻抚鼓槌的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是在安抚一个沉睡千年的灵魂。50年来,鼓声从未间断,就像奔流不息的酉水河,在群山之间诉说着关于土家人的文化故事。
布满老茧的双手,记录着抢救48首古歌的日夜;微微前倾的击鼓姿态,诉说着守护文明火种的执着;创新“双摆”打法的智慧,彰显着让传统活在当下的文化自觉。一事精研,毕生坚守彭承金用超过半个世纪的光阴,为我们破译了文化传承最质朴的密码。这密码不在典籍里,而在那些深夜独自练鼓的剪影里,在那些手把手教导孩童时轻声的叮咛中。
行走在恩施的山水之间,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守艺人遍布武陵山区。肉连响传承人用身体书写着古老的密码,每一个腾跃都是对先祖的致敬;薅草锣鼓仍在梯田间回荡,节奏里藏着农耕文明的智慧;西兰卡普织机声从未停歇,彩线穿梭间延续着千年的审美。他们就像散落在群山间的星辰,虽然微弱,却共同照亮了文明传承的道路。9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是因为这里特别,而是因为总有人愿意做那个在深夜里添灯的人。
有时候我会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这样的坚守?直到看见那些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们起初只是好奇地举起手机拍摄,渐渐地,有人开始模仿摆手舞的动作,有人询问鼓点的节奏,最后竟都情不自禁地加入舞蹈的行列。那一刻突然明白,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刻意的保护,而是让文化自然地活在人们的生命里。彭承金们所做的,正是用一生的坚守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古老的智慧能够跨越时空,滋润当代人的心灵。
暮色再次笼罩舍米湖时,新一批学员举着火把走向摆手堂。火光跃动间,人们的身影与墙面的鼓影重叠在一起,仿佛时光在此刻定格。这鼓声,这火光,这河流,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文明的延续从来不是靠宏大的叙事,而是靠无数个平凡日夜里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