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河北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近年来,河北省法学会等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依法保护广博丰富的红色法治资源,深入挖掘强大深厚的红色法治基因,着力赓续源远流长的红色法治血脉,努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北、法治河北贡献法治力量。
河北红色法治资源经历“三大历史阶段”,呈现出从局部政权立法到全国法治体系奠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的法治觉醒。共产主义的思想传播推动了红色法治思想、红色法律制度、红色法治政权的全新开局。出生于河北乐亭的李大钊大学求学、传播马克思主义观、推动建党的过程富含红色法治基因。北方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阜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于河北。冀南农民协会土地分配规则推动土地制度革命。《冀南村公平负担实施办法》明确了按人口和资产核算负担的规则。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法治实践。经过抗日战争的烽火考验,形成了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法治理念、红色司法功能的实践成果。晋察冀边区“双十纲领”等127部法规确立“民主司法”法治原则,强调建立与健全司法制度,确立司法与行政的正确关系。边区政府、高等法院的指示要求案件办理中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出群众化的司法理念。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5-1949)的法治转型。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锤炼锻造,奠定了共和国法治的基石。华北财政经济会议统一解放区货币。全国土地会议研究土地制度改革、制定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推动全国妇女解放、布置起草婚姻法。《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为巩固胜利成果和在全国执政提供法律基础。中央法律委员会《关于接管国民党司法机关的补充建议》部署接管改造旧司法机关。1949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印发。华北人民政府以训令方式宣告废除旧法统。“新刑法”“新民法”“新民诉法”草稿和刑事诉讼暂行条例等,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预作准备。
河北红色法治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构法律制度体系,以破旧立新为抓手,推动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治体系的制度渊源。
红色政权组织的理念创新。在壮大党的组织、军事力量中推动政府机构建设,运用民主法治方式建设红色政权。领导建立了参议会、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军政委员会、政府等政权组织,组织开展了制定颁布法律法令、发布施政纲领等法治建设工作。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及其法律体系等,为建设新中国和管理国家奠定制度基础。
土地所有形式的制度变革。在积极探索、持续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土地制度改革,运用法律政策载体改革土地制度。晋冀鲁豫边区《土地使用暂行条例》和减租减息条例等破除封建制度桎梏。《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土地改革总路线、总政策。
婚姻家庭制度的破旧立新。在政权建设、法制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婚姻制度变革,运用平等自由精神处理婚姻关系。《晋冀鲁豫边区改善人民生活法令》禁止买卖婚姻等陋习。《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等提出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保护军婚等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
其他制度的法治基因。在抗日战争、边区解放的进程中推动制度体系建设,运用制度改革创新,发挥制度优势。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和“六条规定”,为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明确纪律规矩。《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和1948年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建立和强调了党内报告制度,纠正了无政府主义、无纪律现象和“左”倾错误。仲裁制度、调解制度、监察制度、检察制度等促进司法工作公平正义。
河北红色法治资源反映了党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宜中国国情、符合法治建设和发展规律、维护人民利益的红色法治道路。
政权建设的法治方式。从阜平苏维埃政权法律与武装斗争并重到华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人民政府、到人民政府司法部审判与教育相结合、到党中央对新中国政权建设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的蓝图擘画,全面见证了人民政权建设实践的光辉路径,为推动法治建设同革命斗争深度融合提供了历史印证。
司法工作的法治原则。在遵循法治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司法制度建设,运用政权和法律两大职能巩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为坚持党的领导同严峻环境紧密结合的实践与应用提供了历史注解。
司法为民的法治精神。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行政区法庭、县级法庭“三级司法体系”仅1942年下半年就开展了200多次巡回审判活动。“华北人民法院之印”木质方印、木质长戳中的“人民”二字充分体现这一机构的人民性,为深化司法工作同群众路线高度契合提供了历史注脚。
河北作为红色法治文化重要发源地、红色法治实践核心承载地,建构了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坚实基础。
旧址遗存的实体基础。具有实体实物、精神理念、历史现实交集的特点。已确认西柏坡时期中央机关、中央法律委员会、华北人民法院审判庭、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等旧址为主体的56处核心遗存,已登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828处、国有馆藏革命文物26129件(套)。
人物史事的思想基础。具有革命先驱、党的领导、法治人物相交集的特点。毛泽东多次给陈瑾昆、吴玉章、张曙时等法学家致信,指导宪草编撰、法律调研等。刘少奇、董必武、谢觉哉等推动“建立正规法治”。著名法学家杨秀峰、陈瑾昆、张友渔、钱端升、陶希晋等为革命事业作出法治贡献。
文献史料的内涵基础。具有真实翔实、客观准确、深刻深度相交集的特点。《华北人民政府法令汇编》、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现行法令汇集》、司法机构文书档案、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培训教材及《新华日报》《晋察冀日报》等报刊均是重要资源。
政权建设的法治精神。具有苏维埃政权、根据地政权、解放区政权相衔接的特点。晋冀鲁豫边区明确参议会(后改名临时参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并选举成立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年,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随后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是解放区第一个领导多个省、市的高级政府,是未来中央政府的前身,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先河。
制度建设的法治元素。具有政治思维、民主方式、法治方法相交集的特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民主政治政权见证了党领导下制度建设法治元素的内涵变化。华北人民政府各项政令制度对解放区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研讨的法理资源。毛泽东强调“从新的观点出发研究法律”。董必武要求彻底批判旧法律的思想体系、研究学习解放区的法律文件成果、建设新法律完整体系。西柏坡时期,中央法律委员会和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法律问题研讨会开法学理论研究先河。华北人民政府、冀东行署、冀南建设学校、察哈尔革命干部学校、绥远省行政干部学校等以“新法学”理论训练培养司法干部。华北人民政府修改京津原有大学教育制度和文法两院主要课程,要求宣传新法学思想,批判旧法学思想,建立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的法学教育体系。
河北省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形成“省域统筹立法+地市特色补位”的立法范式。
全国首创的省级立法。《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为全国首个规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对厘清政府职责分工、强化革命文物保护管理、用好革命文物红色资源等作出明确规定。
河北特色的立法范式。省级两部、设区的市6部地方性法规、县级若干部规范性文件明确“原址保护、原状展示、原真阐释”的立法保护刚性要求。
覆盖全域的保护体系。西柏坡纪念馆、李大钊故居、华北人民政府旧址等被全国普法办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旧址被最高法命名为“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旧址等纳入革命文物保护名录。
河北省政法系统依法保护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在基层治理中升华司法便民、制度护民、法治为民的鲜明特质。
法院系统开展挖掘保护。河北省高院下发红色司法机构保护与挖掘的意见。石家庄市增设赞皇县中马峪等革命老区重点村。
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河北省检察院开展“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邯郸市检察院开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保定市莲池区检察院办理保护“七六”殉难烈士纪念碑行政公益诉讼案。
行政执法机关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依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法规构建“政府主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相衔接的执法网络。按照“应迁尽迁、集中管护”法律原则集中迁移散葬的烈士墓和纪念设施。
河北省人大、省政法系统和省文旅部门及有关市县认真履行依法保护和积极传承的职能作用,推动红色法治文旅活动蔚然成风。
持续拓展宣传阵地。围绕“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引领红色法治文化旅游宣传事业高质量发展。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筹备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河北的探索与实践历程展馆。河北省委政法委编撰中央法律委员会旧址改展方案。河北省有关部门推动华北人民政府旧址改陈提升。挖掘整理具有法治元素的革命史料2300余件(次)。河北省法学会协调拍摄《印“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河北的探索与实践》访谈作品。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建成红色法治文化数字展馆。
打造文旅事业的法治场景。西柏坡纪念馆、中央法律委员会旧址展馆等深入挖掘、充分展示红色法治文化脉络。李大钊纪念馆、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旧址展馆利用AR技术、数字化等方式复原红色案例场景。依托革命老区打造沿太行山红色法治文化带,涉县红色记忆小镇完成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旧址等比复建及布展。
创新发展教育制度。河北省高院将赞皇县中马峪村红色司法机构群确定为河北省红色法治教育基地。文旅部门编演《铁肩担道义》等100余部红色法治故事,深刻诠释了红色法治理念。
区域联动日益深化。承办全国“124”国家宪法日主题活动、全国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河北西柏坡纪念馆、北大红楼展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实现革命文物资源共享与红色法治精神协同传播。
河北省有关部门深入挖掘抗战精神、太行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精神法治底蕴,推动法学法律界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坚定法治自信。
作为研讨交流的重点方向。建好用好河北省法学会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建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课题组工作平台,将红色法治文化作为党史、新民主主义法制史特别是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宣传的重点方向。2021-2024年法学研究课题中红色法治文化方向立项11项,其中2024年“红色法治文化挖掘整理传承问题研究”专项课题5项。《李大钊法律思想与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河北法治文化地图》等专项课题深入挖掘革命先辈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贡献。环渤海七省市区法学会将“环渤海区域红色法治文化研究”作为即将举行的第二十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特别论题。
形成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及制定颁布200多项法律法规等红色法治事件入选《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大事记》。《新中国法治的前奏》收录《中国法律年鉴(2024)》。河北省法学会重点研究课题《西柏坡时期法治建设研究》系统阐述了红色法治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河北省各级各部门把红色法治文化作为法治建设重要内容,形成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河北、法治河北的强大动力。
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要求。将大力弘扬红色法治文化融入法治建设总体布局、写入河北省法治宣传教育“八五”规划和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用好西柏坡“新中国法治摇篮”等红色法治资源,常态化开展“红色法治案例讲堂”。
发挥红色法治的磅礴力量。深入挖掘民间调解、政府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特色工作模式,总结推广“网上枫桥”“行业枫桥”治理经验。举办“西柏坡依法治国从这里启航”全国巡展。开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法治基因”法治宣传。西柏坡法治文化公园年均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
河北省法学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红色法治文化保护传承和研究宣传工作,推动“从西柏坡走来的法治初心”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